福特E450美版 全部在售 2018款 2017款,成都福特E450美版提供试乘试驾 购车让利19万元
2024年10月18日-2...
新能源、燃油车的“增速差”,仍在扩大。
6月汽车市场,究竟是好是差?仅看这一个月,表面数据不佳,透露着一些问题;要看前6个月,则维持了同比增长,且全年销量有可能超过2200万辆。
具体看数据,以乘联会口径作参考:
6月,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76.7万辆,同比下降6.7%;今年以来累计零售984.1万辆,同比增长3.3%。
所谓的“表面数据不佳”,即在于“撕裂感”非常严重。
6月,传统燃油车零售91万辆,同比下降27%;1-6月,传统燃油车零售573万辆,同比下降13%。
但相比之下,6月,新能源车零售85.6万辆,同比增长28.6%,;1-6月,新能源车零售411.1万辆,同比增长33.1%。
最近,“平行世界”这个概念很出圈。因为你永远都无法相信,那些你习以为常的知识、信息,在某些你不接触的圈子里,会是那么难以理解。就好像,大家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,互不打扰,而一旦有了“交集”,就变得水火不容。
比如,油车下跌,电车增长,这就是汽车市场的现状,但仍有人视电车为异端,认为新能源是骗局。
如此平行,亦如此魔幻。
自主品牌,可占几斗?
但有一点,没有异议,自主品牌的崛起速度非常快。
在车企销量榜单中,TOP 5有4家是自主品牌,合资品牌被挤压到了榜单的后半部分。正所谓“攻守之势”易也,讲的就是如今的现状。
具体看数据:6月,自主品牌零售103万辆,同比增长10%。很显然,自主品牌“逆市”增长。那也就意味着,市场的下跌量,是谁来贡献的?主流合资及豪华。
6月,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8万辆,同比下降27%;豪华车零售25万辆,同比下降17%。
相应的,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,也来到了“高点”。
6月,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8.5%,同比增长9.3个百分点;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7%,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7个百分点。
批发数据更刺激,6月,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64.8%,较去年同期增长11.2个百分点。
要知道,批发是一个前置动作,产能拉起来,先在经销商处“蓄水”,再逐渐于消费者处进行消化。优点是,消费者提车快,拉动行业周转也快;缺点是,压库太狠,可能把经销商的“蓄水池”压爆了。
实际上,为了维持住一定的“数据繁荣”,厂家会在某几个月“多压库”,但终端消化不了,还是会露馅。所以,自今年起,不少合资品牌已经有些佛系了,或主动,或被动地退出了单纯的销量争霸,开始在源头上减产,为经销商松绑,零售数据、批发数据的差值也会慢慢缩小。
站在今天这个视角看,自主品牌还能“多批发”,说明市场的主动权确实在自主品牌这边。一边蒸蒸日上,一边退守求稳,这就是赤裸裸的市场。
新能源的又一座高峰
6月车市零售同比下滑,以及批发也在下滑,本质上是油车跌得太狠,新能源车仍在胜利大进军。
直接看数据:6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8.4%,较去年同期34.9%的渗透率提升13.5个百分点。
接近半壁江山,再努努力,就是“电大于油”了。
再看各品牌阵营的渗透率数据:6月,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72.5%;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9.8%;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.4%。
回看近十年的“中国车市”,自主品牌一直希望“鲤鱼跃龙门”,抓得住政策东风、市场需求,并且可以快速调整方向,所以,今天的收获才非常喜人。
你看,之前SUV更得国内消费者的欢心,自主品牌纷纷押注SUV;再后来,新能源的风持续在吹,也是自主品牌更快、更坚决地完成产品布局。
当新能源零售渗透率达到48.4%的时候,我们该说点什么?一峰更比一峰高,越过山丘,新能源的势能还会被继续放大。
关于“平行世界”的误解,也总有一天会被解开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当然,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,也有两个变化需要被重视。
1、插混(含增程)是带动车市增长的最大动力,该月零售涨幅达到了67.2%;
2、自6月1日起,纯电续航里程不足200公里的微型电动车,不再享受购置税减免,那么,对纯电市场必然有不小的影响。
出海这件“大事”
出海这面大旗会持续飘扬,但国际环境也变得相当复杂。
先看数据,6月乘用车出口(含整车与CKD)37.8万辆,同比增长28%,环比持平;1-6月乘用车累计出口224.7万辆,同比增长33%。
实际上,在出口销量中,燃油车仍是绝对大头,占到了79%。相比之下,新能源车占出口总量21%,较同期还下降了3个百分点。
论出海,奇瑞更有发言权。在批发销量榜单中,奇瑞为什么可以跻身TOP 2?就是因为奇瑞出口非常多。
海外的情况,比国内更加复杂。姑且不论地缘政治的影响,就不同的大洲、不同的经济发展,催生出了更不同的用车需求。但有一点是共通的,全球人民都喜欢“性价比高”的产品。
这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机会,往外出口,乃至于在当地建厂,都在让中国汽车的影响力飘向全球。
当然,阻碍仍是巨大的,就像欧盟对中国车企的反倾销调查,以及针对电动车竖起的巨大关税壁垒,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:要输出影响力,路漫漫其修远兮。
写在最后
6月最主要的特征,燃油车的下跌超出预期,新能源车的增速也拉不回整个车市的下滑。
还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,燃油车缺乏新品,更谈不上“新品效应”带来的流量倾斜。难道只有降价,只有不断地被挤在墙角了吗?
有些无奈,但也有些无解。
本文作者为踢车帮 晞贝